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概述

结肠癌(cancer of colon)是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九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或地区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因结肠癌死亡者,男性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5位,女性居第6位。
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结肠癌的发病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遗传因素有关。年龄、结直肠息肉史、溃疡性结肠炎及胆囊切除史也是结肠癌的高危因素。但总体而言,结肠癌的病因似不十分清楚。

病因

一些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与结肠癌密切相关,并有现象提示影响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组结肠癌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环境(尤其是饮食)、遗传、体力活动、职业等,是影响结肠癌发病的可能病因因素。
1.饮食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70%~90%的肿瘤发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而其中40%~60%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营养相关联,故在肿瘤发病中饮食因素被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1)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的作用机制:可归纳如下:①影响肠道脂质代谢,高脂饮食使7a-脱羟基化酶活性增高,导致次级胆酸形成增多,而纤维素的作用正相反,并通过抑制重吸收、稀释及吸附、螯合作用,降低肠道的脱氧胆汁酸浓度增加粪便中固相物质,促进排出;一些饮食因素(如钙离子)可降低肠道离子化脂肪酸和游离胆汁酸的水平,这两种物质均对肠道上皮有损伤作用;抑制肠道胆固醇的降解。牛奶、乳糖、半乳糖具有抑制胆烷氧化还原作用。②纤维素还具有改变肠道菌群,影响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并影响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速度,调解肠道酸碱度,以及通过黏蛋白加强黏膜屏障作用,减少肠内有毒物质对肠上皮的侵害;③高脂肪及部分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肠道细胞酶的活性(如葡萄糖醛酸酶、鸟氨酸脱羟酶、硝基还原酶、偶氮氧化酶、脂氧酶、环氧酶),促进致癌物、辅癌物的产生。④生物大分子活性的影响。当胞浆酸化时,DNA合成受抑,细胞周期延长。
(2)维生素: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均与降低结肠癌发病相对危险度有关,并呈剂量反应关系。维生素D和钙具有保护作用。
(3)葱蒜类:葱蒜类食品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在实验中多次证实了该类食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蒜油能明显减少用二甲基胆蒽引起的结肠黏膜细胞损伤,并能使小鼠结肠癌诱发率降低7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高摄入蒜类食品者结肠癌的发病危险是低摄入组的74%。
(4)食盐和腌制食品:食盐量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盐摄入量组,3种癌症的相对危险度均增高,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每周摄取3次以上腌制食品发生结肠癌的超额危险度是不足1次者的2.2倍(P<0.01),左半结肠癌为2.1倍,右半结肠癌为1.8倍。该危险因素的解释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所产生的致癌物有关,而高盐摄入可能是一种伴随状态。
(5)茶:茶多酚是1种强抗氧化剂,能抑制致癌剂的诱癌作用。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每周饮茶(绿茶或红茶)3次以上者的直肠癌发病危险为不足1次者的75%,而与结肠癌组相关不密切。近10余年来,研究提示饮茶与结肠癌发病危险呈显著负相关性,但也有与此相反结果报道。由于饮茶对防止结肠癌的保护性作用的人群研究结果较少,目前还难以评价饮茶在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咖啡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尚难以确定。
(6)微量元素和矿物质:①硒:多种癌症的病死率(包括结肠癌)与当地膳食硒摄入量及土壤硒含量呈负相关。推测硒和钾与结肠癌低发病危险性相关。但有认为这些因素可能仅仅是一些伴随因素[收起]
一些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与结肠癌密切相关,并有现象提示影响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组结肠癌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环境(尤其是饮食)、遗传、体力活动、职业等,是影响结肠癌发病的可能病因因素。
1.饮食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70%~90%的肿瘤发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而其中40%~60%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营养相关联,故在肿瘤发病中饮食因素被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1)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的作用机制:可归纳如下:①影响肠道脂质代谢,高脂饮食使7a-脱羟基化酶活性增高,导致次级胆酸形成增多,而纤维素的作用正相反,...[详细]

临床表现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30~69岁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病人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所致症状及肠梗阻、肠穿孔等。
1.症状
(1)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适,如腹部隐痛、右侧腹饱胀、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进食后症状常加重,有时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易与右下腹常见的慢性阑尾炎、回盲部结核、回盲部节段性肠炎或淋巴肿瘤相混淆。结肠肝曲癌可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类似慢性胆囊炎。一般认为,右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下部。如癌瘤穿透肠壁引起局部炎性粘连,或在慢性穿孔之后形成局部脓肿时,疼痛部位即为癌肿所在的部位。
(2)腹部肿块:一般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表面呈结节状。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动度及轻压痛。升、降结肠癌如已穿透肠壁与周围脏器粘连,慢性穿孔形成脓肿或穿破邻近脏器形成内瘘时,肿块多固定不动,边缘不清楚,压痛明显。
(3)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癌肿坏死形成溃疡及继发感染的结果。因毒素刺激结肠产生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前可有腹部绞痛,便后缓解。如癌肿位置较低或位于直肠,可有肛门坠痛、排便不畅或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粪便常不成形,混有黏液、脓血,有时含血量较大常被误诊为痢疾、肠炎、痔出血等。
(4)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症状:癌肿表面坏死形成溃疡可有持续性小量渗血,血与粪便混合不易引起病人注意。但可因慢性失血,毒素吸收及营养不良而出现贫血、消瘦、无力及体重减轻。晚期病人有水肿、肝大、腹水、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现象。如癌肿穿透胃、膀胱形成内瘘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5)肠梗阻和肠穿孔:因肠腔内肿块填塞、肠管本身绞窄或肠腔外粘连、压迫所致。多表现为进展缓慢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的早期病人可有慢性腹痛伴腹胀、便秘,但仍能进食,食后症状较重。经泻药、洗肠、中药等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发作之后梗阻渐趋于完全性。有些病人以急性肠梗阻的形式出现,在老年人的急性结肠梗阻中约半数以上由结肠癌所引起。当结肠发生完全性梗阻时,因回盲瓣阻挡结肠内容物逆流至回肠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从盲肠至梗阻部位的结肠可以极度膨胀,肠腔内压不断增高,迅速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引起继发性腹膜炎,有些患者既往症状不典型,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位于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的癌肿在肠蠕动剧烈时可导致肠套叠。
结肠癌病人不一定具备上述典型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癌肿部位、病理类型及病程长短有一定关系。以结肠脾曲为界可将结肠分为左、右两半部,两半部无论从胚胎起源、血液供应、解剖生理功能、肠内容物性状及常见癌肿类型均有所不同,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预后均有明显差异。
右半结肠胚胎起源于中肠、肠腔较大,肠内容物呈液态,主要功能之一为吸收水分,癌肿多为肿块型或溃疡型,表面易出血、继发感染产生的毒素易被吸收。常见的3种主要症状为右侧腹前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后的表现,而出现肠梗阻的机会较少。
左半结肠胚胎起源于后肠,肠腔较细,肠内容物呈固态,主要功能为贮存及排出粪便,癌肿多属浸润型易致肠腔环形绞窄。常见的3种主要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血性便及肠梗阻。肠梗阻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急性完全性梗阻,但多数为慢性不完全性梗阻,腹胀很明显,大便变细形似铅笔,症状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完全性梗阻。当然,这种区分并非绝对,有时仅有1~2种临床表现。
2.体征 体格检查所见可因病程不同而异。早期病人可无阳性体征;病程较长者腹部可触及肿块,也可有消瘦、贫血、肠梗阻的体征。如患者间断出现腹部“气串样”肿块,同时伴有绞痛和肠鸣音亢进,应考虑到结肠癌引起成人肠套叠的可能性。如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大、腹水、黄疸或盆腔内肿块多属晚期表现。肝、肺、骨的转移局部均有压痛。
直肠指诊为不可忽略的检查方法,一般能了解距肛门8cm范围内有无息肉、肿块、溃疡。低位乙状结肠癌可经腹部、直肠双合诊触及。同时应注意盆腔内有无转移性肿块。女病人可行腹部、直肠、阴道三合诊。[收起]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30~69岁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病人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所致症状及肠梗阻、肠穿孔等。
1.症状
(1)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适,如腹部隐痛、右侧腹饱胀、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进食后症状常加重,有时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易与右下腹常见的慢性阑尾炎、回盲部结核、回盲部节段性肠炎或淋巴肿瘤相混淆。结肠肝曲癌可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类似慢性胆囊炎。一般认为,右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下部。如癌瘤穿透...[详细]

并发症

贫血、结肠内瘘、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和肠穿孔等是结肠癌常见并发症,亦为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检查

1.大便隐血(FOBT)试验 是结肠癌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之一。1967年Greegor首先将FOBT用作无症状人群结肠癌检查,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筛检手段。FOBT有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包括联苯胺试验和愈创木酚试验等,但特异性不够理想。免疫法有免疫单扩法(SRID)、乳胶凝集法(LA)、对流免疫电泳(CIE)、免疫酶标法(ELISA)及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等,其中以RPHA较适合于大批量筛检用。RPHA敏感性63.6%,低于联苯胺法的72.7%,而特异度RPHA为81.9%,高于联苯胺法的61.7%,故RPHA作为初筛可明显减少复筛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饮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
近年报道的免疫斑点法(dot-ELISA)为未来发展的一种免疫新技术,相对操作较简便,敏感性高,重复性较好,确具临床应用的前景。
2.细胞学诊断 结肠癌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有:直肠冲洗、肠镜直视下刷取、线网气囊擦取以及病灶处指检涂片法等。但以肠镜下明视刷取或病灶部位指检涂片较为实用,如发现恶性细胞有诊断意义。如属可疑恶性或核略大、染色质增多的核异质细胞者,不足以作最终诊断,但提示应作复查或活组织检查以确诊。尽管脱落细胞找到恶性肿瘤细胞,但确定治疗方案,仍应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
3.组织病理学检查 活组织标本病理检查是拟订治疗方案所必需的依据。活组织取材要点:
(1)息肉样肿物:如肿瘤较小,应将肿物全部切取送检,并应包括蒂部,如无明显瘤蒂,则应将肿物基底黏膜同时切下送检。
(2)对较大的肿物进行活检时,应注意避免钳取肿物表面的坏死组织,如有可能应尽量钳取肿瘤基底部与正常黏膜交界处的组织。必要时特别是疑有腺瘤癌变时,宜多处取材。
(3)溃疡型病灶应钳取溃疡边缘部的组织,不宜取溃疡面的变性、坏死组织。
小块活组织,在制作过程中,应尽量注意黏膜的包埋方向,以确保切片中能观察到腺管的纵切面。
4.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 最初于1965年Gold自人结肠癌与胰腺癌组织中提取到r细胞膜糖蛋白,并发现也存在于内胚层衍生的消化道腺癌及2~6个月胚胎肝、肠及胰腺组织中,故而命名为CEA,且认为属于可特异地测定结肠癌,亦被后继的工作证实。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EA含量明确高于正常组织,显示其作为诊断的依据,但经日渐广泛应用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胃癌(49%~60%)、肺癌(52%~77%)、乳癌(30%~50%),胰腺(64%)、甲状腺(60%)及膀胱等肿瘤亦存在CEA,故CEA实为一种恶性肿瘤相关性抗原,以结肠癌阳性的比例最大,尤在肝转移者阳性率更高。有报道在20例结直肠癌中对比门静脉及周围静脉CEA水平,门静脉者明显高于周围血中的CEA水平,说明肝脏有清除CEA作用,但其机制仍未清楚。近些年来临床已广泛应用CEA测定,其临床意义归纳为2方面:
①预测预后:术前CEA可预测预后,CEA升高者复发率高,预后较正常CEA值者为差。术前增高者术后复发率为50%,CEA正常者为25%。CEA的正常值标准,根据不同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其预测值所得的正确指数看,以>5μg/L正确指数最高(0.43),较其他水平为更合适(表3)。故以酶标法≤5μg/L为正常值标准更为恰当。

②术后随访预测复发或转移:术前CEA增高者,根治术应在6周内或1~4个月内恢复正常,仍持高不下者可能有残留,有认为在表现复发症状前10周到13个月,CEA已升高,故根治术后对CEA值增高者要严密检查与追踪随访,必要时有主张作第2次手术探查。Moertal等(1993)报道417例复发者,血清CEA测定59%增高,而在无复发的600例中16A增高,显示假阳性。CEA对肝与腹膜后转移者较敏感,而在淋巴结与肺转移者相对不敏感。作者统计了115例CEA增高而行剖腹探查者,47例复发(40.1%)。Martin报道,60例根据CEA升高再手术者,93.3%证实复发,95%肝转移者CEA升高,一般有转移或复发者17%~25% CEA水平正常。CEA主导的第2次剖腹探查术为当前最佳提高复发性结直肠癌生存率的方法。
5.基因检测 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体外基因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发展与应用,为肿瘤基因诊断提供了可能,目前已开展的有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CR-RFLP)方法,可检测到单分子DNA或每10万个细胞中仅含1个靶DNA分子的样品。在结肠癌已有以下2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测定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Ki-ras基因的突变率:有助于了解肿瘤恶性程度,为预测其预后提供参加。ras基因存在不少人类肿瘤,为一潜在的肿瘤标志。单个点突变可使ras基因变成癌基因。干月波等在我国35例结直肠癌中检得第12位密码子突变者11例(31.4%),61位突变者l例(2.9%),1例仅癌旁组织12位密码子突变,而未发现本文结肠癌中较为常见的第13位密码子Gly→AsD突变(表4)。该法可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对鉴别小块组织癌变与否有帮助。

(2)粪便中检测突变Ki-ras基因:干月波等从粪便中分离大分子DNA进行Ki-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PCR扩增,用RFLP方法检测该基因12位密码子的有无突变,在1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现6例具Ki-ras基因突变(33.3%),其中4例同时发现癌组织亦有相应的突变。Volgelstein等对24例可疑结肠癌大便检查,9例存在ras基因,8例有突变,该检测方法可用于高度可疑而一般方法未能发现人群的监测,对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具有实际应用前景。[收起]
1.大便隐血(FOBT)试验 是结肠癌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之一。1967年Greegor首先将FOBT用作无症状人群结肠癌检查,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筛检手段。FOBT有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包括联苯胺试验和愈创木酚试验等,但特异性不够理想。免疫法有免疫单扩法(SRID)、乳胶凝集法(LA)、对流免疫电泳(CIE)、免疫酶标法(ELISA)及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等,其中以RPHA较适合于大批量筛检用。RPHA敏感性63.6%,低于联苯胺法的72.7%,而特异度RPHA为81.9%,高于联苯胺法的61.7%,故RPHA作为初筛可明显减少复筛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饮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
...[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纤维结肠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的应用是结肠肿瘤诊断的一项重要进展,从而也提高了早诊率,短的纤维乙状结肠镜的应用渐渐代替了30cm硬乙状直肠镜的检查,从2种镜型效果看纤维镜较硬镜发现癌的病变率高2倍,腺瘤发现率高6倍。由于纤维乙状镜检查易于掌握应用,故已广泛用于普查高危人群。内镜检查,除肉眼观察及活检做病理诊断外,并能对不同部位有蒂的病灶进行摘除手术治疗。对X线检查难以确定者,镜检获进一步确诊。除可证实有症状病人,亦用于对高危人群无症状者筛查。
2.影像学诊断 影像检查的目的在检测浸润与转移,浸润深度的估计极为重要,肿瘤仅限于黏膜下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11%,超越黏膜下者为10%~20%,全层浸润者则可达33%~50%。
(1)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是结肠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但不宜作为人群普查,双重气钡对比造影明显优于单一钡剂对比检查的结果,前者检出率可达96%,与结肠镜检相似,Thoeri及Menuk报道双重造影者其对小的结肠息肉错误率为11.7%,而单一钡剂造影则为45.2%;对息肉检出率各为87%及59%。在有经验者,双重造影检出率可达96%,接近结肠镜检结果,但X线造影也有不足之处,可因粪便或乙状结肠盘转而致假阴性,其假阴性率可达8.4%。
检查要点:①肠道准备忌用清洁洗肠,以无渣饮食加口服缓泻剂,排尽粪便后才能进行。②灌入70%~80%硫酸钡前以药物(654-2)静注,使结肠呈低张状态,透视下灌钡剂直至能显示出肝曲,随即注气达腹胀感。③受检者变换体位,采取仰卧和左、右斜位、立位及仰卧位、右前斜位等以充分显示左半、右半、盲肠等部位。注意观察有无充盈缺损、肠壁僵硬和狭窄、龛影,诊断中尤应注意有无恶变征象,诸如:息肉头部有无僵硬、溃烂、基底部肠壁皱缩等征象(图4);在有癌肿者观察有无结肠其他部位小息肉;40岁以下者中有多发息肉应考虑家族性腺瘤病可能。

(2)CT扫描:对结肠腔内形态变化的观察,一般气钡灌肠检查优于CT,然CT有助于了解癌肿侵犯程度,CT可观察到肠壁的局限增厚、突出,但有时较早期者难鉴别良性与恶性,CT最大优势在于显示邻近组织受累情况、淋巴结或远处脏器有无转移,因此有助于临床分期。Moss等提出的CT分期法:
第1期:消化道管壁厚度正常(一般为5mm),息肉样病变向腔内突出。
第2期:管壁局部增厚,呈均匀的斑块或结节状表现,无壁外扩展。
第3期:管壁局部增厚,周围组织已有直接侵犯;可有局限或区域性淋巴结受累,但无远处转移。
第4期:有远处转移(如肝、肺、远处淋巴结)。
因之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范围,有助于术前分期,估计范围和拟订治疗方案,也是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故CT检查已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之一。但有材料提出CT术前分期正确率为48%~72%,估计淋巴结转移正确率为25%~73%,似难作为分期的常规检查,但对肝脏或转移结节检出率较有意义。
(3)MRI:对肠道肿瘤的诊断仍未能明确者,MRI可弥补CT诊断的不足,MRI对直肠周围脂肪内浸润情况易于了解,故有助于发现或鉴别第3期患者。
(4)超声切面显像诊断:结肠肿瘤的超声检查,可用于以下2个方面,即经腹壁或经肠腔内检查。
①经腹壁检查:直接检查肠道原发肿块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检查转移灶:包括腹膜后、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结节或肿块,盆腔有无转移结节;肝脏有无占位性实质性肿块。
②经肠腔检查:应用特制的纤维超声内镜,于超声传感器与肠壁间充以水,在超声传感器外包一特制水囊,或包被一气囊进入肠腔后注水,使传感器隔水测定。从测定的图像显示肠壁5个层次,即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浆膜层,肌层均为低回声,余3层显强回声,清晰观察各层次的形态、厚薄及均匀与否,肿瘤的大小及浸润范围估计正确率可达76%~88.8%,而对肠外淋巴结转移正确率仅38%。对比各种方法对浸润范围的估计正确性依次为:腔内B超、内镜及CT扫描。
(5)核素诊断:核素用于肠癌的诊断者包括:①血清学测定肿瘤相关物如CEA、AFP、CA-50、CA19-9等。②用作定位的核素诊断,从某特定核素物质集聚状况在原发或转移肿瘤部位、大小等,常用的有67Ga-柠檬酸盐,2~5cm(74~165mEq,静脉注射),24~96h后,以γ照相机进行病灶部位摄像或断层像(ECT),癌肿部位有放射性积聚,但在骨、肝脏、大关节周围正常区域亦可积聚67Ga而呈假阳性表现。131I也常用以标记CEA注入体内以检测病变部位。[收起]
1.纤维结肠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的应用是结肠肿瘤诊断的一项重要进展,从而也提高了早诊率,短的纤维乙状结肠镜的应用渐渐代替了30cm硬乙状直肠镜的检查,从2种镜型效果看纤维镜较硬镜发现癌的病变率高2倍,腺瘤发现率高6倍。由于纤维乙状镜检查易于掌握应用,故已广泛用于普查高危人群。内镜检查,除肉眼观察及活检做病理诊断外,并能对不同部位有蒂的病灶进行摘除手术治疗。对X线检查难以确定者,镜检获进一步确诊。除可证实有症状病人,亦用于对高危人群无症状者筛查。
2.影像学诊断 影像检查的目的在检测浸润与转移,浸润深度的估计极为重要,肿瘤仅限于黏膜下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11%,超越黏膜下者为10%...[详细]

诊断

结肠癌治疗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肿瘤诊断。肿瘤的诊断是在综合病史、体检、相关器械检查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般术前诊断主要包括肿瘤情况和全身其他情况。
1.肿瘤情况
(1)肿瘤的定位诊断:即明确肿瘤存在的部位、了解肿瘤与相邻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否远处转移。
①肿瘤的解剖部位:临床上要明确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各种定位诊断技术来确定:A.体检明确肿块部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但要注意部分游离度较大的横结肠和乙状结肠肿瘤可不在常规位置上,造成判断失误。B.B超、CT、MRI可以确定肿块存在与否以及肿块的部位,但有时肿瘤较小,上述检查无法判断。C.纤维结肠镜检查除了在直肠外,其他部位的定位功能是不可靠的,主要是由于肠镜和肠管之间的非直线关系造成的,肠管是可以被拉长或套叠,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肠镜定位与手术发现巨大的差异,造成手术困难。D.结肠肿瘤的最好定位诊断方法是钡灌肠检查,它可以给我们最直观、准确的肿瘤部位,同时还可以给我们肠管的长度、松紧度,帮助我们确定手术切口选择及切除肠段的范围。
②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除了明确肿瘤的解剖部位外,非常重要的是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与重要器官、大血管的关系,一般的结肠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太密切,只有肿瘤较大的时候方可侵犯其他器官,主要的有巨大回盲部肿瘤侵犯髂血管、输尿管;结肠肝区癌侵犯十二指肠和胰头;降乙结肠癌侵犯输尿管等。术前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术前切除的判断、患者和家属的告知有确定价值。
③肿瘤的远处转移情况:对于恶性肿瘤来讲,除了原发肿瘤的情况非常重要外,转移灶的情况更重要,因为有了转移灶后,整个治疗计划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术前仔细检查可能的转移灶是手术前常规检查。对结肠癌来说,盆底种植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肝脏、肺是转移的常见部位,应该常规检查。对于少见的骨、脑、肾上腺多根据临床症状来决定是否进行脑CT、骨扫描等检查。
(2)肿瘤的定性诊断:疾病的定性诊断是要求明确下列问题:①疾病是不是肿瘤;②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③是恶性肿瘤的哪一类,哪一型。前二者决定了是否要手术和手术的范围;而后者将决定手术的方式。
虽然体检、B超、CT、MRI、内镜检查可以进行初步的定性诊断,但结肠癌的定性诊断最后还是要靠组织病理学诊断。
应该注意的是,临床上基本可以确诊的恶性肿瘤,有时病理检查却不一定是恶性。有作者报道结直肠癌术前病理检查反复8次 (包括纤维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扩肛活检)方诊断的事例。此与组织活检部位、关检组织块大小有关。故当临床怀疑恶性肿瘤时一定要反复检查,千万不能随意放弃检查,耽误了疾病的诊治。在结肠癌的临床处理上,对术前病理有以下几点要求:对结肠癌和肯定可以保留肛门的结肠癌,目前的病理可以是不确定的,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病灶,且达到一定的大小;对于不能明确保留肛门的直肠癌,一定要有病理学诊断,才能手术。
(3)肿瘤的定量诊断:肿瘤的定量诊断广义上可以分为2个方面:①肿瘤的大小。可有2种表示法:肿瘤最大垂直径表示法和肿瘤侵犯肠管周径表示法。前者多用于较大的肿瘤情况,一般用肿瘤的最大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相乘,以厘米表示;后者多用于肿瘤中小、尚局限于肠管范围,临床上用肿瘤所占肠管的周径范围来表示,如1/2圈;②肿瘤的体积或重量,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在肠癌上应用较少,该方法多用于较大的实体肿瘤,如软组织肿瘤。
(4)肿瘤的术前分期:结肠癌的术前分期和其他肿瘤一样,存在着分期的准确性问题。一般根据以上的肿瘤定位、定性、定量可以给出一个术前分期,这个分期往往与术后分期有较大的差异。目前的研究已经显示,对于结肠癌的术前分期,临床指导意义不大,但对于WHO分期Ⅱ或Ⅲ期的即已侵出肠壁或有转移淋巴结的中下段直肠癌,术前分期意义重大,可以指导新辅助放化疗。
2.全身非肿瘤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在处理肿瘤疾病时,对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健康状况的了解和处理亦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1)机体状态的检查:肿瘤是一个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疾病,多数患者大于50岁。他们多数合并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师英强报道1组高龄结肠癌病人,66%合并有各种类型慢性疾病。作者强调对任何肿瘤患者都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常规的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糖尿病相关检查。对于有症状的或检查有提示的情况,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肺功能、脑电图、骨髓功能的检查。
(2)糖尿病的检查:[收起]
结肠癌治疗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肿瘤诊断。肿瘤的诊断是在综合病史、体检、相关器械检查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般术前诊断主要包括肿瘤情况和全身其他情况。
1.肿瘤情况
(1)肿瘤的定位诊断:即明确肿瘤存在的部位、了解肿瘤与相邻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否远处转移。
①肿瘤的解剖部位:临床上要明确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各种定位诊断技术来确定:A.体检明确肿块部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但要注意部分游离度较大的横结肠和乙状结肠肿瘤可不在常规位置上,造成判断失误。B.B超、CT、MRI可以确定肿块存在与否以及肿块的部位,但有时肿瘤较小,上述检查无法判断。C....[详细]

治疗

结肠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根治的基础,有手术适应证者仍以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其根治性手术为原发灶大块切除。
结肠癌与其他癌症相同,为一种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至今5年生存率仍徘徊于50%,有效的综合治疗或适当的辅助放疗、化疗是临床日益重视的方面,但至今仍有争议,未能见到令人振奋的结果。治疗失败者中,常见的是局部复发及转移,包括肝及淋巴结、肺、脑等。因而临床除提高早期或无症状阶段的诊断率外,不仅应致力于提高辅助治疗效果,同时外科医生应精心设计各个体病例的手术治疗,努力提高手术根治成功率。包括从术前准备、术式设计及术后治疗随访,以及各阶段的辅助治疗等均应有所规划。从各病例肿瘤局部,有无扩散及其范围,拟定个体化的整体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
(1)术前估计:
①全身情况的估计:包括一般生理状况、心肺功能及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过去史与手术史。注重一般的病史与体检以及实验室检查,如有功能影响或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在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同时给予适当纠正,争取限期手术。
②肿瘤扩散的估计:A.腹部检查有无腹水,结肠癌伴腹水者往往反映腹腔内种植。B.腹壁皮肤或皮下有无结节,尤其脐部结节,腋下、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C.肝脏大小,有无黄疸,触及肝脏时,有无结节及硬度如何。D.腹部触诊,有时可触及肿块,在位于盲、升、降及乙状结肠者,注意大小、硬度同时应触诊其活动度,有无粘连、固定等。E.直肠指检时探查直肠膀胱窝,有时通过直肠壁偶尔亦能触及乙状结肠及上段直肠癌的肿块。但难以除外继发感染所致的肿瘤固定。E.扫描技术检测扩散情况。
③同步肿瘤的发现:结肠癌同步肿瘤存在较常见,一般占3%~9%,其中30%为腺瘤,故术前应有估计。如无梗阻者,术前结肠全长内镜检查和(或)气钡灌肠,应列为常规。
④术前分期的估计:是目前临床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虽然有各种方法帮助诊断但对其意义仍有不同看法,超声检查及CT检查仍列为常规检查方法:CEA检测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高水平CEA提示广泛转移(肝、骨等)的存在可能,应强调的是最终的分期不能单依据某一项目指标,而应以手术及病理相结合的临床病理分期为准。
(2)肠道准备:开始阶段,除进食液体外,患者饥饿4~5天,往往需提前住院,逐渐进行术前准备,包括禁食无渣成分饮食,口服全肠灌肠液,清洁灌肠及直肠清洗等。以上方法或合并应用,或择其之一,其要点在于要适应不同的要求。
①饮食调整:术前2天进无渣半流质,前1天进流质饮食,术晨禁食。如饥饿者可进少量糖水或巧克力糖,牛奶应避免。
②应用清泻剂:
A.口服离子泻剂法:离子泻剂的处方为:氯化钠3.07g,氯化钾0.38g,碳酸氢钠0.47g,,上述剂量为1包量,共6包。每包用温开水500ml冲饮。在术前1天口服。每20~30分钟服1包。服后1h即可产生腹泻,至排出物为水样无粪便时即可。该准备方法简便、经济,肠道清洁度高,但对有肠梗阻,心、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的患者慎用。
B.口服33%硫酸镁:于术前1天10ml/次,1次/2h,一般全天总量5~15g。服用33%硫酸镁稍后,饮用5%糖盐水或生理盐水1000ml。约30~45min后产生腹泻。硫酸钠亦可代替硫酸镁,对肠道刺激略低。该准备方法较适宜有不全性肠梗阻的病人。
C.口服蓖麻油:术前1天夜,30~45ml/次,稍后适量饮水,3~4h后产生腹泻。亦可与盐水灌肠及流质饮食同时应用。该方法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反应。
D.口服甘露醇法:术前1天口服20%甘露醇250ml,之后口服生理盐水1000~1500ml,约半小时后即可产生腹泻。但需注意甘露醇在肠道中细菌分解后可产生易燃气体。若治疗用高频电时,由火花可引起气体爆炸,导致肠穿孔、肠损伤。应用惰性气体CO2或N2O可置换肠道内气体,防止意外发生。
E.盐水灌肠:术前1天晚行结肠灌洗,亦可配合口服清泻剂使用。
③紧急情况下手术中肠道准备:旨在清除近段梗阻肠段的腔内容物,以期进行一期肠吻合,只有上段肠腔排空清洁才可安全地进行吻合。结肠大出血者术中进行清洗肠腔,才能较容易识别出血所在。根据梗阻不同部位,设计术中灌洗排放肠内容的方法:
A.乙状结肠或左半结肠手术:经阑尾切除根部,开口插入Foley导尿管,留置作冲洗液进入口。小心游离左半结肠,梗阻上方置入2根弯主动脉钳,于其间的肠段前壁作荷包缝合,向近端置入一麻醉机用螺纹管,另一端连接于手术台下的塑料排污袋或筒,以离子溶液冲洗至水清(图5)。肿瘤远段亦作游离,并进行自肛门向上清洗,防止污染及损伤肠壁。

B.直肠低位吻合手术:进行直肠清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游离直肠后于肿瘤下方横夹直肠,置气囊Foley管直接插入肛门冲洗下段直肠,反复冲洗达水清澈。此外在冲洗后,可进一步以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或稀碘酒消毒直肠,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
(3)外科手术原则:根治在于能达到治愈目的,不能获根治的手术为姑息性手术,根治术需切除相应的淋巴回流区域,至于切除多少结肠与相应淋巴组织,仍应依赖于个体化的设计。正确的结肠切除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清除区域淋巴引流范围及应切除血管的范围,血管切除愈多切除肠管亦多。
 [收起]
结肠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根治的基础,有手术适应证者仍以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其根治性手术为原发灶大块切除。
结肠癌与其他癌症相同,为一种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至今5年生存率仍徘徊于50%,有效的综合治疗或适当的辅助放疗、化疗是临床日益重视的方面,但至今仍有争议,未能见到令人振奋的结果。治疗失败者中,常见的是局部复发及转移,包括肝及淋巴结、肺、脑等。因而临床除提高早期或无症状阶段的诊断率外,不仅应致力于提高辅助治疗效果,同时外科医生应精心设计各个体病例的手术治疗,努力提高手术根治成功率。包括从术前准备、术式设计及术后治疗随访,以及各阶段的辅助治疗等均应有所规划。从各病例肿瘤局...[详细]